用「行动」书写
从左至右:许悦、祝羽捷、裴蓓、汤蕾、林芝、英泽
身着服饰均为 INSUN
她们发出的声音,如今在众多女性身上发出回响: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自己的经济提供者。与此同时,她们向周遭敞开自己,如同 Leibowitz 始终置身于纽约的人群中;她们不吝于表达,电影、服装、艺术、媒体、家居都可以成为笔头。
点击观看短片《行动出真知》
英泽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政策和犯罪学专业毕业,进入投行,走在既定的道路上,「演员」是她在寻找「一些松动的可能」时,选择的岔路口。
「犯罪学在我们学校,是比较理论的一门学科,比较接近政治哲学。」英泽喜欢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学习犯罪学所需的辩证思维,也被她运用到了表演中。在进行表演之前,英泽接近一个陌生的角色通常有两个步骤。第一步便是理论层面的调研。将人物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用一种做学术的态度分析透彻,「先跳出来,从客观的角度去看,有一个大概的方向」。再之后,走到角色里面去,像她一样生活、想问题。在正式开拍前,英泽总是留一段时间,让自己成为她,「只有找到了那个人的状态,做什么才都会是对的」。
INSUN 针织衫
《又见奈良》中,英泽饰演一名日本二代遗孤。确定开拍后,鹏飞寄了几本相关的书给英泽,英泽看得流泪,「如果不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是不会感受到这么强的冲击力的。」她想,身处这段历史洪流中的人,大抵也过得沉重。
等到了奈良,住在剧中小泽原型人物的家里,英泽前期从书籍资料中得出的关于遗孤的结论,却被现实纠偏了。跟第一代遗孤相比,对包括小泽(英泽饰演的角色名)在内的第二代以及第三代遗孤来说,沉痛的历史已经有了距离,眼前的生活才是头等大事。「小泽要上课,要打工,其实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反思。」小泽的状态,令英泽想起自己独自在英国留学的时光。她的表演于是有了参照。电影中的小泽,平静地生活着,正努力从语言和习惯上,融入日本社会。
「真正体验的时候,很多东西跟通过文本去理解的不一样。实践总会有新的反馈,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出现在《米花之味》这部作品的筹备阶段。英泽饰演的母亲常年在外,只是偶尔回到村里陪伴女儿。电影中的女儿和身边的伙伴,都是别人眼中的「留守儿童」。
开机前三个月,英泽与云南当地人同吃同住,她发现「很多东西只是外界的想象」。有一次,当地社工给孩子们发放外界捐献的物资,「关爱留守儿童」的横幅挂在孩子们的头顶,「有的小孩当场就哭了,说,啊?原来我是留守儿童吗?」英泽意识到,标签可能是另一种伤害。
INSUN 针织衫、裙子
也许世界本来就不是二元的,这是英泽从专业中得到的训练,也是她在表演实践中收获的心得。卡车司机的女朋友、救护车司机、丧子的裁缝,英泽出演的角色深入社会不同的角落,她本身的专业 —— 社会政策和犯罪学 —— 像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只不过,她为现实留了一片空地,其中发生的一切,都将是推测、概念、理论的有效监督。
在真正踏入新闻行业前,驱动许悦学习新闻的,是一个人对世界充沛的好奇心,「人的生命很有限,新闻这个行业能够最大化地帮助我去探索世界。」至于外界对新闻行业的期待 —— 揭露真相,伸张正义 —— 许悦没有沉浸其中,她的注意力反倒一直都在方法论上:「如果能始终保持『专业性』和『职业性』,那自然而然会接近那些高尚的目标。」
国内新闻专业毕业后,许悦前往美国继续深造新闻学,回国的第一份工作,是第一财经周刊(以下简称周刊)的驻中国香港记者。许悦回忆,「我 2011 年回到北京,进入第一财经周刊,不到四个月就被派到中国香港去了。我那个时候连怎么做一个记者都还没搞明白。」
INSUN 上衣
许悦去到中国香港时,周刊还没有在那里构建起一个成熟的报道网络,前期没有任何经验可参考。一切从零开始。找选题、跑线索、跟企业和政府建立联系,许悦需要迅速摸清香港的社会脉络,「好在香港政府的服务精神很强,效率高,基本上是有问必答。」3 年后,经济重心转移,上海成了新的经济舞台。许悦选择回到内地,与几位原第一财经周刊的同事一起创办了财经新媒体平台「界面新闻」。对于这个决定,许悦没有太多犹豫,「到新闻发生的地方去」,是记者的职责。
内地有一套新的规则。为了了解硬件是如何经由创客变成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许悦来到深圳华强北,与创客一起聊天,有时候还会一起去吃猪脚饭。「内地的许多行业当时处在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很多信息,许悦需要走进相关人员的生活场景才能够获得。
「我更倾向于将工作深入日常,」在许悦看来,从一个公司的公关部门了解到的信息,往往并不是最重要的,「把目光放到公司的其他岗位上,与不同部门的人去聊天,通常会得到未经处理的,更全面的信息。」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对信息的打探,「隔行如隔山,跟行业内不同的人请教,我才能了解这个行业到底是如何运转的。」
INSUN 上衣、裤子
许悦也会碰到撤稿的情况,「一篇好的报道,能让人们看到硬币的另一面。如果一篇稿子不能提供增量的信息,只是在说别的报道说过的话,那我可能就会选择放弃,转头去跟另一个选题。」但获得增量信息,许悦有充足的耐心,「如果当事人第一次拒绝了我的采访,没有关系,这一次的报道可以先通过外围的采访或者公开的信息来写,也许她 / 他看到了这篇报道,有了想跟我聊的欲望,我们可以再约时间。报道始终是动态的。」
入行 11 年,许悦经历了新闻行业的剧变,但她认为,新闻的公共价值始终没有改变,「新闻人一直在尽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促进信息的流通,只是有的时候能做的比较多,有的时候比较少,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作家、策展人、文化学者
《未来出走》是祝羽捷策划的第四场女性艺术家群展,今年 10 月,在山西的千渡长江美术馆开幕。在此之前,祝羽捷还策划过三场与女性相关的展览,分别是 2020 年的「予她同行」和 2021 年的「隐喻与凝视」与「一间自己的房间Ⅱ」。展览的名称埋藏着脉络,「『予她同行』有一点像女性宣言,之后我一直在淡化这种宣言,到了『隐喻与凝视』,我更加关注女性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比如被男性凝视。而「未来出走」,侧重点则是对未来的想象。」
INSUN 马甲、衬衫
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与女性的观众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连结。祝羽捷将这种连结归于共同的经验,「很多女性艺术家,都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在做作品,只要是女性,可能都会有类似的体验。」「予她同行」的展览现场,艺术家陈欣放置了一个黑色的盒子,用以探讨在赛博网络,女性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观众可以将留言放置在这个盒子中。祝羽捷和陈欣郑重地挑选了某一天,将盒子打开,逐一阅读这些留言,「里面的留言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除了身材焦虑、年龄焦虑,还有的女孩提到了自己经历过的恶性事件。」祝羽捷和陈欣哭着看完,「外界有很多对女性的评判,导致女性不敢对外去分享自己的经历,这次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很多女孩就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了。」
在成为策展人之前,祝羽捷是一位作家。在她看来,文字是直接的,直指核心的,但艺术却更加迂回,可被解读的空间也更大,「有的作品也许这一刻没有打动你,但过了 10 年、20 年,再回头来看这件作品,也许会有新的体会。」
INSUN 西装外套、马甲、衬衫及裤子
另一方面,展览需要被观众所理解,文学的积累是一种基本素养。如何在展览中既保证艺术作品的学术性,又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祝羽捷称自己为「一座桥梁」,「以前作为写作者,我面对的是大众,跟他们的连接是我一直在保持的,」如今作为策展人,祝羽捷在写策展言或者在公共媒体上宣传展览的时候,她更倾向于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我希望可以引拨更多的普通人走进艺术的场域。」
祝羽捷甚至希望自己的展览跳脱出白盒子的范式,「艺术本来就是在日常中生产出来的,不用刻意将它放在一个很神圣的地方、很权威的位置,我想做的是让艺术回归到一个本质的状态。」在未来,她计划将艺术带进自然,引向人群,回到日常。
MOZ SPACE 生活美学空间主理人
摩兹设计创始人兼创意总监
什么是好的设计?林芝如今有了自己的答案。「我出生在一个温州的大家庭,小时候,家里在意大利创业的亲戚总在过年的时候带回一些意大利的包装精美的礼物和建筑图片。那个时候我还不能用语言去描述这些设计,但我感到很新奇,总是被吸引。」视觉上的愉悦,是林芝最初对设计的理解。大学本科期间,林芝选择了设计专业。
毕业之后,林芝先后自主创立广告公司,进入时尚品牌工作,「室内设计和时尚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最为明显的是,他们都是关于『美』的事业,更深一点来说,它们都十分关注『人』,以及人的生活。」2015 年,林芝承接高端住宅深圳湾 1 号的软装设计工作。给人居住的空间做设计,视觉上的「美」并非主要,如何在设计中兼顾情感和实用性的需求,成了林芝思考的重心。
INSUN 风衣、内搭
为私宅做设计,需要更直接地与客户打交道。同一位客户,林芝已经连续为她设计了三套房子。第二套房子交付之前,她们都没有见过面,所有的沟通都只通过电话完成。房子的主人是一对年近 60 的夫妻,林芝没有选择比较复古或者传统的风格,而是大量运用了非常现代的黑白咖的搭配。设计的底气,来自于对客户的了解。在正式设计之前,林芝的角色更像一名倾听者,「在第一次跟这位客户通电话的时候,她就会很热情地跟我分享她儿子小时候的事情、她跟先生的恋爱故事、她的创业故事,有时候她看到我的朋友圈,会跟我说,林芝,你今天穿的那件衣服我很喜欢,或者你发的那个物件我很喜欢。」热络的交流增进了双方的理解,「我发现我们喜欢的东西其实非常相似,可能我到了她那个年龄,也会像她那样去生活。」
为别人设计一间房子,林芝先要「成为」这间房子的主人,「我会想,如果我是她,我理想中的家会是什么样子。」共通他人的情感,是林芝从小在连接紧密的大家庭中习得的,近乎本能的天赋。技术和尺度上的把控,是设计师职责的另一面,「空间的设计,涉及到预算的分配、空间的规划,我必须保持着理性的头脑,」硕士期间,林芝的专业是金融投资,加上多年的创业经历,理性成为了她得心应手的工具。但它始终不是目的。她将理性在设计中的运用理解为,「以一种新的秩序将客户心中的精神地以及美好的回忆重建起来。」一言以蔽之:「理性是基础,情感是上层建筑」。
国际超模
2007 年 10 月 19 日的日落时分,长城居庸关段的两个烽火台之间 ,中外 88 位模特身着 Fendi 2008 春夏系列陆续从长城的斜坡走下,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她们都穿着将近 20 厘米的高跟鞋。裴蓓是其中的一员。这场秀也是她走过的,最具挑战性的一场。
在长城上办秀,邀请了 500 位来自全球的明星、客户和媒体人,Fendi 对中国市场布局的野心不言自明,奢侈品牌自此纷纷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和它的市场。但在这之前,来自东方的模特就已经走进了国际秀场,向长期为西方模特所垄断的审美秩序发起了挑战。
Fendi 2008 春夏系列同年,更早几个月,Dior 春夏高定秀场的开场模特是刚刚在国际出道的裴蓓。这场高定秀的灵感来自于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著名歌剧《蝴蝶夫人》,裴蓓身着一身粉色高定,折纸、樱花、簪花等元素在她平静的东方面孔衬托下,充满了戏剧张力。谢幕时,John Galliano 挽着裴蓓的手,并表示,裴蓓是他今年最喜欢的模特。
从高处起飞,并不意味着天空才是唯一的抵达地。河流、森林、海洋,都是新的体验和选择。裴蓓是一个不愿意违背内心的人。2002 年抱着「个子高,别浪费」的想法报名参加了模特大赛,取得全国亚军的成绩。本来可以就此开启模特生涯,但她选择了回到高中,先完成学业。2010 年,国际品牌邀约不断,裴蓓却断然选择回国,她说:「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平衡,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INSUN 西装外套、上衣及西裤
回到国内,裴蓓组建了家庭,但事业其实并没有停滞,反倒更加朝着她可以掌控的方向发展,「在做模特之前,我觉得模特是镁光灯下最闪亮的职业。在成为专业模特之后,我依然会觉得,模特是最美丽的职业,但是跟以往理解不同的是,它不只是表演者,更是艺术创作者。我的工作其实是在跟设计师、舞台导演、摄影师一起共同创作。」如今,裴蓓的创作方式越发多样:成为演员、代言人、妈妈和妻子,做主持人。每一个角色都不同,但每一个角色都是她自己。说起最近的尝试,裴蓓提到,她作为代言人拍摄了 INSUN 恩裳 2022 年「女作家系列」大片,「借此机会过了一把女作家的瘾」。
INSUN 恩裳品牌总经理
2007 年,汤蕾刚进入影儿时尚集团(以下简称集团)的时候,时装品牌拍大片,外国模特是主角,有时甚至会重金请国外的超模来演绎。而在近年,汤蕾负责的集团旗下 INSUN 恩裳品牌,确定了中国超模裴蓓作为品牌代言人,在一系列新品视觉中,中国面孔占了多数。「这是一个信号,传递出的是文化自信的兴起时代和审美的更迭。」汤蕾意识到,东方的审美正在回归,品牌需要讲的,不再是舶来的时尚叙事。
敏锐的洞察存在于汤蕾职业生涯的每个节点。2017 年,互联网正值风头,汤蕾加入 INSUN 恩裳,带头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布局线上市场,一年间,INSUN 恩裳的线上市值由千万累计过亿。互联网对日常持续渗透,一系列新兴网络传播平台涌现出来,每冒出一个平台,汤蕾的团队都会关注,「顾客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2019 年,疫情侵袭实体业务,汤蕾早期布局完善的线上渠道让品牌较为顺畅地度过了这突如其来的消费转向。
2004 年 INSUN 恩裳品牌成立时,简约与「轻商务」的定位迅速吸引了一批在职场中打拼的女性,汤蕾也是其中一员。 刚进入集团时,汤蕾做过总裁高级助理,负责过海外投资项目,也担任过研发中心的总监,「这段经历让我在后来在制定品牌战略时,会从多个维度思考。」与此同时,女性的身份也让汤蕾更能洞悉女性消费者的需求,「很多女性在职场上需要非常冷静和克制,这是 INSUN 恩裳的服装在设计上会体现的,但我们也没有忽视女性在情感上的需求,在细节上,我们有很多带有温度的考量。」
INSUN 西装外套、内搭及西裤
毕业于中文专业,汤蕾至今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一本《平凡的世界》,汤蕾念大学的时候,为它的叙事结构、文字表达着迷,现在再看,眼里更多的是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细致的观察和时代对个体的影响力。疫情期间,汤蕾和她的团队有意在新的系列中运用了更多的色彩,比如绿色、黄色、高饱和度的蓝色,「大家这个时期都非常迷茫,很需要一些令人感到愉快的东西。」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在汤蕾看来是「一种透过服装传达的生活方式」。
INSUN 恩裳今年推出的「女作家系列」,灵感来自于纽约著名的批评家、文学评论家 Fran Leibowitz 和作家 Adeline Virginia Woolf 的《一间自己的房间》,除了反映出品牌的客户群像,汤蕾也希望通过品牌形象的建立,鼓励更多的消费者,成为具有判断力、思考力和行动力的女性。